首页
新闻动态

(通讯员:张雨欣)(学生供稿)为加强宽领域、广角度学术交流,12月10日下午,福州学院成功举办了一场以“光功能材料开发与应用”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本次活动邀请到了福建师范大学海峡柔性电子(未来科技)学院副院长杨震教授、中山大学毛铎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海峡柔性电子(未来科技)学院姚传好教授、福州大学化学学院宋晓荣研究员、中南大学芙蓉实验室廖港教授、天津大学理学院姚桥峰教授,以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研究创新为宗旨,聚焦光诊疗技术、有机合成及纳米材料等核心主题,为参会学生带来了一场知识与思想的盛宴。

32F21

杨震教授以“健康中国2030”战略为背景,结合肿瘤微环境的研究,开发了长波长光诊疗纳米平台。他通过延长电荷传递时间、构建分子内静电场及引入重原子效应,提升了近红外-II(NIR-II)荧光分子的I型光动力特性,并增强了分子的免疫原性。该研究为光动力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4B55E

毛铎研究员以光敏剂及光动力疗法为切入点,探讨了结构设计的规律,并分享了三项最新研究成果及科研心得,包括肿瘤光免疫治疗中如何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以及分子放疗防护剂在协同免疫正向调控中的作用,从而提升光免疫治疗效果。

2F1D9

姚传好教授围绕掺杂化学展开报告,分享了其科研历程中的心得体会。他强调,金属团簇是认识微观物质世界的重要桥梁,并从配体调控出发,详细介绍了金属团簇的合成、结构及性质调控的研究成果。

57075

宋晓荣研究员重点介绍了发光分析方法与发光纳米探针,剖析了纳米发光分析领域面临的挑战。他详细讲解了时间分辨发光生物检测新方法、面向深层活体的X射线发光成像与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金属纳米团簇发光标记新材料的案例分析。

4A635

廖港教授以有机合成问题为切入点,分享了轴手性化合物精准合成及其应用的经验。他通过错综复杂的合成路径,为合成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并结合将已知分子嵌入吲哚骨架以及手性醛催化合成甘氨酸及其多肽衍生物的实例进行了深入讲解。

64C0B

姚桥峰教授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水溶性双金属纳米团簇的精准合成与可控自组装研究进展,从合成路径、自组装过程到实际应用三个层面,系统揭示了在分子和原子层级理解金属纳米团簇的重要性。他还分享了将无机物赋予“生命”特质的科研灵感,强调科学探索的核心在于保持好奇心,并回忆起在校本部听报告时“永远保持好奇心”的深刻体会。

BB93

福州学院吴敏副研究员在总结发言中对各位专家百忙之中来到福州学院为同学们带来精彩报告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同时勉励学生从报告中汲取灵感,鼓励大家举一反三,拓展创造性思维。活动期间,师生之间展开了多次深入讨论,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启发。会议结束后,参会专家与学生共同合影留念,为此次学术盛会画上圆满句号。

5009D

参会专家的精彩分享吸引学生络绎不绝,会后有学生分享道:“这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深刻认识到科研的多样性与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更让我感受到科研不仅是一项个人的探索,更是集体智慧碰撞与凝聚的过程。”此次学术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学院在光功能材料领域的学术影响力,更为推动跨学科合作与科研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为师生提供更多交流思想的平台。